『我正在學做菜,但現階段都是複製別人的配方和做法,何時才能創造屬於我自己的食譜呢?』
上個月在華文朗讀節的講座,有個小女生問了這有趣的問題。
想了想,這跟我當初遇到的狀況簡直一模一樣。我也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只能『臨摹』大師們的食譜,上市場買菜時必須乖乖的按照食材表仔細買齊,料理時一個步驟都不敢更動,生怕自己的創意會毀了大師精良的設計。而現在呢,上市場前我完全沒有想法,端看什麼東西當季什麼東西精美又划算,就通通買回來,回家後再思考這些食材可以組合成什麼菜色。
我覺得中間的差別,在於經過大量的練習之後,你會發現這些食譜設計是有邏輯的,而持續臨摹大師的食譜就是要將他們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語言,了解不同的食材有哪些處理烹煮方式,或是不同調味可以擦撞出什麼火花。
舉個很常分享的例子,有陣子我很喜歡做奶醬燉豬肉的食譜,裡頭的調味主要是鮮奶油和肉豆蔻(nutmeg),因為肉豆蔻與乳製品特別的搭。後來煮白醬義大利麵我就很自然加入肉荳蔻調味,這就是從奶醬燉豬肉的食譜裡學習到的對味組合。另外還有一個地中海風格的配方,是用柳橙去調味紅蘿蔔沙拉,之後我做紅蘿蔔燉肉時,起鍋前就順手刨了柳橙皮進去,味道也因此變得清爽。
這個過程相當漫長,你必須在日常生活裡花上很長的時間持續練習和烹煮,就算外食也會思考為什麼別人會這樣子組合這道菜。整個過程就是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工具,等到時間成熟,你自然會端出自己創造的菜色。我現在也仍然持續在吸收和學習,烹飪就是一條沒有終點,路途上充滿驚喜和新事物的不歸路。
天啊,我為何在秋高氣爽的週末前發一個正經的文章,一點都不像我,我要去打傳說了掰。
#衣服是wisdom送的